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春交替、万物更新的自然景象,同时暗含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时迁物换,革故鼎新"直接点明季节更替带来的变化,就像我们每年辞旧迎新一样,大自然也在不断淘汰旧的、创造新的。接着用"土膏未动,商量打春"这个生动比喻,说土地还没完全解冻,但人们已经在准备迎接春天了,就像我们现在虽然还在冬天,但已经开始计划开春要做的事。
后四句通过两个历史典故形成对比: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是主动等待机遇,而孔子感叹麒麟出现却预示不幸,暗示着被动接受命运。这两种态度就像现代人面对变化的两种选择——有人积极准备抓住机会,有人则对变化感到忧虑。
全诗把自然规律和人生哲理巧妙融合,用简单的画面让我们思考:在不可阻挡的变化面前,是主动适应还是被动接受?这种思考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尤其有意义。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