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青园庐墓图
孺慕不可已,居庐傍泉台。
自昔谁最称,王裒蔡伯喈。
今者青园公,哭父如婴孩。
负土既已就,筑室倚树櫰。
攀身见枝枯,滴泪成土灰。
吾友孝廉嗣,为图志馀哀。
徬徨着草笠,手指寒林隈。
云祖尚宝公,千载从此埋。
丹青有时蚀,丘山有时隤。
惟彼庐墓人,天地同昭回。
自昔谁最称,王裒蔡伯喈。
今者青园公,哭父如婴孩。
负土既已就,筑室倚树櫰。
攀身见枝枯,滴泪成土灰。
吾友孝廉嗣,为图志馀哀。
徬徨着草笠,手指寒林隈。
云祖尚宝公,千载从此埋。
丹青有时蚀,丘山有时隤。
惟彼庐墓人,天地同昭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儿子在父亲墓旁结庐守孝的感人场景,通过今昔对比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孝心的永恒力量。
开篇用"孺慕"(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点明主题,说这种感情无法抑制。接着举了古代两位著名孝子王裒和蔡邕的例子,引出当代这位"青园公"像婴儿般为父亲痛哭的感人画面。
中间部分用一系列动作描写孝子的行为:他亲手为父亲堆土修墓,在墓旁建小屋,倚靠墓树时发现树枝枯萎,泪水滴落仿佛要把泥土都哭成灰。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这位悲痛欲绝的孝子。
后段提到画这幅图的"孝廉嗣"(可能是孝子的后代),描绘画中人物戴着草笠、指向树林的孤独身影。最后升华主题:画会褪色,山会崩塌,但这份孝心会像日月一样永远闪耀在天地间。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有三点:
1. 用"哭如婴孩"这样接地气的比喻,让古代孝道变得鲜活可感
2. "滴泪成土灰"的夸张描写,把无形悲痛化为可见画面
3. 结尾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永恒价值,让读者感受到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诗人通过具体场景和生动比喻,把"孝"这个抽象概念变成了我们都能理解的亲子之情,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这种传统文化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