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名叫《自赞》,用了一些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来说明自己的一些特点和品质。
首句“不开骂人口,难以见其慈”说的是一旦不骂人,反而能展现出慈祥的一面。这里的“骂人口”指的是好斗或喜欢批评的人,而“慈”则是温和、和善的品质。这说明作者认为自己平时并不咄咄逼人,但内心却是温和的。
“不徵衲子病,难以表其师”则是说不询问僧人的病情,才能真正显示出自己的高明。这里的“衲子”指和尚,“徵”是询问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而不能通过别人的描述来了解,就像一个老师,只有自己真正掌握了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好老师。
接下来的“似之则殃门添祸,否之则凤林吒之”,用了一些比喻来说明作者的某种特质。如果大家都认为他像某些人,那就会导致麻烦;如果大家不认可他,就相当于在评价的林子里没有他的位置。这里的“殃门添祸”、“凤林吒之”都是比喻的说法,前者表示带来麻烦,后者表示被忽视或排挤。
最后一句“画工笔熟不识伊,白发毵毵个是谁”则是说即使是技艺高超的画师,如果对被画对象不熟悉,也画不出其真容。这里的“伊”指的是作者自己,而“白发毵毵”形容的是作者的年纪和外貌。这句话强调了即使是最熟练的画师,也无法准确描绘出一个他不熟悉的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象征性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一些特质和处世态度,反映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表现,被人们真正理解和认可。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