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秋望

木落霜清雁影流,偶来长啸独登楼。
笳鸣薄暮寒鸦集,剑倚遥空紫电流。
万里胡尘连大漠,一樽汉月醉高秋。
深闺少妇思征戍,何处闻砧不动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登楼远望的苍凉画面,充满了边塞军旅的豪情与思乡的忧愁。

前两句写景:树叶凋零、寒霜清冷,大雁南飞的影子划过天空。诗人独自登楼,忍不住发出长啸(一种宣泄情绪的呼喊)。这里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萧瑟的秋景和孤独的诗人形象。

中间四句转入边塞主题:傍晚的胡笳声里,寒鸦聚集;宝剑倚天而立,剑光如紫色闪电。万里外的大漠扬起战尘,诗人却只能对着秋月独饮。这里既有战场肃杀之气的描写(胡笳、寒鸦、宝剑),又有借酒消愁的无奈("一樽汉月醉高秋")。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深闺中的少妇思念着戍边的丈夫,哪里听到捣衣声("砧"指捣衣石)能不生愁?这里通过"少妇思征戍"的典型场景,把个人孤独上升到普遍的家国离愁。

全诗特色在于:
1. 画面感极强:像电影镜头般从秋景切换到战场,再转到闺房
2. 对比手法:大漠战尘与月下独饮、壮士豪情与少妇哀愁形成强烈反差
3. 情感递进:从个人孤独→边关豪情→天下离乱→百姓疾苦,层层深入

最打动人心的,是最后把剑客的豪迈与思妇的哀愁并置,让人感受到战争荣耀背后的民生代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