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

西山红日东山雷,西家歌舞东家哀。
峨峨壮士惨白昼,修修蛾眉思长漏。
青枫日黑磷夜明,疑狐折胁猛虎吼。
陵原兮荒荒,今古兮慨慷。
羲和轮碎银蟾死,此间愁杀赤松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对比和冲突的画面,通过自然景象和人物状态的强烈反差,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悲欢的深刻感慨。

1. 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对比:
开头两句“西山红日东山雷,西家歌舞东家哀”用东西方位的对立,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一边是夕阳西下的宁静,一边是雷声轰鸣的动荡;一边是歌舞升平的欢乐,一边是悲苦哀叹的凄凉。这种对比让人直观感受到世界的矛盾与复杂。

2. 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峨峨壮士惨白昼”写高大的壮士在白天却显得惨淡无力,暗示英雄失路的无奈;“修修蛾眉思长漏”写女子愁眉不展、长夜难眠,象征普通人被时间煎熬的痛苦。两者共同体现了人在命运前的渺小。

3. 恐怖的自然意象:
“青枫日黑磷夜明”用反常的描写(白天枫林漆黑,夜晚鬼火闪烁)营造阴森氛围;“疑狐折胁猛虎吼”通过狐狸断骨、猛虎咆哮的意象,暗喻世道的险恶与暴力。这些画面让人感到压抑不安。

4. 时空的苍凉感:
“陵原兮荒荒,今古兮慨慷”将视野拉到荒芜的陵墓原野,感叹古今历史的沧桑。诗人站在时间的长河中,感到人类的一切挣扎都显得渺小。

5. 神话的颠覆与绝望:
结尾“羲和(太阳神)轮碎银蟾(月亮)死”用神话崩塌的意象,象征光明希望的毁灭;“赤松子(仙人)愁杀”则连超脱尘世的仙人都无法解脱,强化了全诗的悲怆基调——这是一种穿透现实与幻想的终极孤独。

核心思想:
诗人用震撼的画面告诉我们:世界永远充满对立(欢乐与痛苦、光明与黑暗),个体在命运和时代洪流中难以挣脱。即使神话中的永恒存在也会消亡,这种绝望感反而让诗具有了一种直面残酷的勇气。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