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池夜坐听风竹

泠泠不能休,瑟瑟还复辍。
宫商发金奏,波涛满林樾。
闻性无合离,声尘自生灭。
适观喧中静,坐对窗间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夜晚独坐池边听风吹竹的场景,通过声音的变化传递出深刻的禅意。

开头四句用声音的变化展现风吹竹林的动态美:"泠泠"是清脆的流水声,"瑟瑟"是风吹树叶声,两种声音交替出现。接着将竹声比作金属乐器演奏(金奏)和汹涌波涛,突显了自然声响的壮阔。

中间两句转入哲理思考:人的听觉(闻性)本无分别,是声音本身(声尘)在生生灭灭。这里用佛教概念说明:我们听到的只是短暂的现象,听觉本身是永恒不变的。

最后两句回归现实场景:在喧闹中体会宁静,静坐窗前与明月相对。诗人通过"喧中静"的对比,表达了"动中取静"的禅悟,而"窗间月"的意象则营造出空明澄澈的境界。

全诗妙在将日常的听竹体验升华成哲学思考,用声音的生灭演示佛理,最后又落回具体的生活场景,让深刻的哲理变得可感可知。这种由实入虚、再由虚返实的写法,让读者既能享受竹林风声的美,又能体会其中的人生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