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玉峰道人

联骑向郊坰,争言礼岁星。
君应有膻行,我得问熊经。
石髓缘非薄,云将迹更冥。
何年寻汗漫,吹笛楚山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朋友骑马去郊外拜访一位隐居道士的场景,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道家玄妙氛围的渲染。

开头两句写一行人骑马去郊外,争相说要拜访这位像"岁星"(木星,古人认为主吉祥)一样祥瑞的道士。这里用"争言"二字生动表现了大家的热情。

中间四句是对话的想象:诗人调侃说"你(道士)身上应该有吸引人的特质(膻行,原指羊膻味,这里比喻吸引人的气质)",而"我"则是来请教养生之术("熊经"指道家模仿熊的动作来导引养生)。接着夸赞道士的生活:山中的石髓(钟乳石精华)不少,行踪却像云一样飘忽难寻。

最后两句抒发感慨: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像这样超脱世俗("汗漫"指无拘无束),在青山中吹笛逍遥呢?"楚山青"既点明地点(楚地青山),又暗示隐士高洁的情怀。

全诗妙在: 1. 用轻松的朋友对话口吻写访道,避免说教味 2. "膻行""熊经"用生活化比喻讲玄理,幽默又形象 3. 结尾的吹笛意象,把隐逸生活写得如诗如画 4. 通篇流动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却不直接说破

这种把深刻哲理藏在日常场景中的写法,正是古代文人诗的独特魅力。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