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门晚眺①
烟笼竹树接沙洲⑴,夕照横波海气浮。
樵子唱回云影路,戍人吹动角声秋(作者注:「北门外有教场。」)。
僧归废寺钟尚寂(作者注:「城外有黄檗寺。」),燕喜澄潭水不流⑵。
触目郊原多景象,迷离草屋起重楼⑶。
樵子唱回云影路,戍人吹动角声秋(作者注:「北门外有教场。」)。
僧归废寺钟尚寂(作者注:「城外有黄檗寺。」),燕喜澄潭水不流⑵。
触目郊原多景象,迷离草屋起重楼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黄昏时分站在镇北门远眺的所见所感,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边城郊外的宁静与苍茫。
开篇用"烟笼竹树"和"沙洲"勾勒出朦胧的远景,夕阳斜照在海面,波光中浮动着海雾,营造出空旷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接着诗人用声音打破寂静:砍柴人的山歌在云影缭绕的小路上回荡,守城士兵的号角声带着秋日的凉意——这两个细节既点明了当地军民共存的生活状态,又通过声音传递出边城的特殊气息。
下半段转向更静谧的景物:僧人回到荒废的寺庙(暗示这里曾有香火鼎盛的过往),钟声未响更显寂静;燕子欢快地盘旋在清澈的水潭上,水面平静如镜。最后诗人感叹眼前景象的丰富:在朦胧暮色中,简陋的草屋仿佛化作了重重楼阁,这个充满想象力的结尾,把平凡的郊野景色升华出了梦幻般的美感。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活动,从听觉感受到视觉幻象,层层推进中既展现了边城特有的生活图景,又透露出诗人对这片土地既真实又诗意的观察。尤其妙在通过"钟尚寂""水不流"等静态描写,反而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黄昏时分的流动感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