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紫芍药为引子,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一场古代贵族生活的精致画面,同时暗含对人情世故的讽刺。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有人把绣花荷包里的香料慢慢焚烧,让衣裳整天浸透名贵香气;穿着轻纱的女子思念着心上人,而华服男子精心打扮等待重要人物。这里用"妃子""使君"等称呼,暗示了权贵阶层的奢靡生活。
五六句笔锋一转,用"赐紫""夺朱"两个典故(紫色和朱色在古代象征高贵)暗讽:芍药虽被文人贬为"花中宠妾",但它绚丽的色彩依然夺目。这里表面写花,实则暗指某些人靠讨好上位,但才华确实出众。
最后两句突然插入诗人杜牧的视角——这位风流才子偶然看到紫芍药,竟误以为是天上的云彩。这种"错认"既突出了芍药的绝美,又暗含"再高贵也不过是凡花"的调侃,让全诗在浪漫想象中收尾,留下回味空间。
全诗妙在把赏花、品香、观色这些雅事,写得像一场权贵社交场的微缩戏剧,既有"烧香熏衣"的细节真实感,又有"错认云彩"的夸张想象力。读者既能享受文字的美,又能感受到作者对世态人情的微妙讽刺。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