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子夜四时歌 其二

缲丝丝缕长,当窗织流黄。纤纤弄龙杼,不作舞衣裳。

裁缝付边使,岂待见秋霜。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织布的场景,但背后暗含深意。

前四句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女子织布的画面:她抽出的丝线又细又长,在窗前织着精美的绢布。那双灵巧的手摆弄着织机,但织出来的不是华丽的舞衣——这里暗示她并非为享乐而劳作。

后两句突然转折:她把缝制好的衣物交给边疆使者,根本等不到秋霜降临(暗指不等到寒冷季节就提前准备)。这里透露出两个关键信息:
1. 她的劳作是为了支援边疆将士
2. 她未雨绸缪的急切心情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 用织布这个日常场景,展现普通人的爱国情怀
- "不作舞衣裳"的对比,突出奉献精神
- "岂待见秋霜"体现的预见性,使人物形象更立体
- 短短六句,既有画面感又包含深刻情感

本质上是在歌颂那些默默无闻却心系家国的普通人,他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力量。

李复

宋京兆府长安人,字履中,世称潏水先生。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尝师张载。喜言兵事,于书无所不读,工诗文。累官中大夫、集贤殿修撰。徽宗崇宁中,为熙河转运使,以议边事不合罢。金兵入关中,起知秦州,空城无兵,遂遇害。有《潏水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