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松花坛茶宴联句
几岁松花下,今来草色平。衣冠游佛刹,鼓角望军城。
乱竹边溪暗,孤云向岭明。绕坛烟树老,入殿雨花轻。
山磬入天界,风泉远近声。夜禅三世晤,朝梵一章清。
上砌莓苔遍,缘窗薜荔生。焚香忘世虑,啜茗长幽情。
聚土何年置,修心此地成。道缘云起灭,人世月亏盈。
蝉噪林当晓,虹生涧欲晴。水流惊岁序,尘网悟簪缨。
池上莲无著,篱间槿自荣。因知性不染,更识理常精。
从此应贪味,非惟悔近名。山栖多自惬,林卧欲无营。
已接追凉处,仍陪问法行。赏心殊未遍,惆怅暮钟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文人在松花坛参加茶宴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与禅意生活的交融,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1. 场景描写(前八句):用"松花""草色""乱竹""孤云"等自然意象勾勒出佛寺周围的清幽环境,鼓角声与佛刹的对比暗示了世俗与出世的并存。
2. 禅意体验(中间十二句):通过"焚香""啜茗""夜禅"等具体活动,展现文人们在品茶参禅中获得的超脱感。"山磬入天界""风泉远近声"等句用声音营造空灵意境,说明禅修让人忘却尘世烦恼。
3. 人生感悟(后十句):用"云起灭""月亏盈"比喻世事无常,以"莲无著""槿自荣"象征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最后"惆怅暮钟鸣"透露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仍难完全摆脱对尘世的眷恋。
艺术特色上,诗人善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如"蝉噪"对"虹生"),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听觉的风泉、视觉的烟树、嗅觉的焚香)营造沉浸式氛围。全诗在清雅的茶宴场景中,完成了从外在景物到内心悟道的升华,最终落脚于"既向往出世又不舍尘世"的矛盾心境,这种真实感让现代读者也能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