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春日美景,并借景抒发了对历史名人的敬仰和人生感慨。
前两句写景:山涧的溪水在春天里泛着碧绿的波纹,山林环绕中传来此起彼伏的鸟鸣声。用"长绿波"和"鸟声多"两个动态描写,勾勒出充满生机的春日山景。
中间四句转入抒情:自从欧阳修(公)离开后,这座山的名声反而更大了;醉翁亭虽然有时会荒废,但《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永不磨灭。诗人表达了对前辈文豪的敬仰("仰止"),同时也感慨时光流逝、后人难继的无奈。
最后两句回归现实:庆幸自己生在太平盛世,能够悠闲地带着酒来此游玩。这里的"寻常"二字透露出一种满足感,暗示这样美好的游赏已成为生活常态。
全诗巧妙地将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和个人情怀融为一体,语言清新自然。通过今昔对比,既赞美了欧阳修的文学成就,也表达了在太平岁月享受闲适生活的愉悦心情,读来令人感受到山水之美与人文之韵的交相辉映。
潘希曾
潘希曾,浙江金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灾异奏陈八事,指斥近幸。出核湖广、贵州军储还,不赂刘瑾,刘瑾大怒,矫诏廷杖除名。刘瑾伏诛,起迁吏科右给事中。嘉靖中历太仆卿,伏阙争大礼。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筑长堤四十余里,期年而成。历兵部左右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四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兵部尚书。有《竹简集》及《奏议》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