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访渠出示沈石评翁所临禊帖书谱索题句
晋士笔法传已微,纷纷置喙论瘦肥。
王帖孙谱姜芽祖,谁接神息遗毛皮。
安吴老人发妙悟,拨灯手腕工摹追。
圣处弟子沈翁最,益扶精物张其师。
八十临池千百纸,右军吴郡争毫釐。
祇自用意娱几榻,不卖声名江海驰。
乃知守先待来者,道括专气能婴儿。
刘侯又受沈翁学,遭逢雅废儒林衰。
宝收遗幅印石影,欲显绝艺哀勤疲。
我友郑(苏庵)李(梅庵)戏三昧,饥肠鬻字人稍奇。
他日墨本购都市,二子肯薄今人为。
王帖孙谱姜芽祖,谁接神息遗毛皮。
安吴老人发妙悟,拨灯手腕工摹追。
圣处弟子沈翁最,益扶精物张其师。
八十临池千百纸,右军吴郡争毫釐。
祇自用意娱几榻,不卖声名江海驰。
乃知守先待来者,道括专气能婴儿。
刘侯又受沈翁学,遭逢雅废儒林衰。
宝收遗幅印石影,欲显绝艺哀勤疲。
我友郑(苏庵)李(梅庵)戏三昧,饥肠鬻字人稍奇。
他日墨本购都市,二子肯薄今人为。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书法艺术的传承困境和师徒间的精神接力,语言平实但情感深沉。
开头四句说晋代书法精髓已经失传,现在的人只会争论字形胖瘦(指表面技巧)。王羲之的帖、孙过庭的书谱这些经典,后人只学到皮毛,没抓住灵魂。
中间八句聚焦两位传承者:包世臣(安吴老人)悟性高超,他的弟子沈石评(沈翁)更是青出于蓝。八十岁还每天练字千百张,临摹王羲之、吴郡(可能指另一位书法家)的作品几乎分毫不差。但他写字只为自娱,不图虚名。
接着六句转到刘访渠(刘侯)这代人:他师从沈翁,但生在传统文化衰落的年代。他珍藏沈翁的墨宝和印章拓本,想弘扬绝艺却力不从心。
最后四句提到作者的朋友郑苏庵、李梅庵,他们靠卖字为生却保持艺术追求。诗人预言:将来这些墨迹在市场上流通时,后人不会轻视当代书法家的成就。
全诗像一部微缩的书法传承史:从晋代到清末,真正的艺术家都在寂寞中坚守。最动人的是"祇自用意娱几榻"这句——沈翁八十高龄仍每天伏案练字,不为名利,纯粹出于热爱。这种专注就像婴儿般纯粹("道括专气能婴儿"),正是艺术最珍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