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

淹留生白发,默默又惊春。
花房与柳萼,三见东风新。
竟日雨不止,翛翛寒著人。
拥裘坐闭阁,但与山炉亲。
昔我东南交,蔼蔼贤簪绅。
朝晡不相舍,谈笑夜达晨。
清言间⑴嘲谑,侑以肴与尊。
风花春院静,霰雪夜炉温。
南士多文章,最爱蔡与秦(自注:蔡彦规、秦太虚。)。
吴僧参寥者(自注:参寥,法名道潜。),潇洒出埃尘。
诗多山水情,野鹤唳秋旻。
江子贫而廉,乡党称其仁(自注:江瞻道。)。
徐子节最苦(自注:徐仲举。),五十慕其亲。
颇有豪侠风,时时见于文。
相逢必痛饮,大盏若鲸吞。
家无一金资,有口不言贫。
楚望自南来(自注:周楚望。),赠我佳句频。
送我歌百言,烂如张锦茵。
蔡子不可见,穷泉闷幽魂。
遗书谁收拾,抚旧心空存。
僧寥安在哉,江汉一孤鳞。
徐子益寥落,寂无人荐论。
周子有书来,乃在吴江滨。
其馀数子者,影响无由闻。
寥寥青天高,落落参与辰。
东西不相及,难合易离分。
自我官穷山,耳目如聋昏。
相逢半俗物,彊笑接欢欣。
景物岂不嘉,招携阻嘉宾。
端如守笼鹤,终日掩吾门。
春风动花光,桃李曰缤纷。
长歌写我思,书寄东飞云(以上《柯山集拾遗》卷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耒的《感春》,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回忆故友,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聚散的感慨。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读来令人动容。

第一部分:春日感怀(开头八句)
诗人开篇就说自己因为长期滞留某地,不知不觉已生白发,突然又惊觉春天到来。花房柳芽已是第三次迎接春风,暗示三年时光匆匆而过。连日阴雨寒冷,诗人只能裹着皮袄闭门烤火,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

第二部分:回忆故友(中间长篇)
诗人用大量篇幅回忆昔日好友,每个人物都刻画得鲜活生动:
- 蔡秦二人:最会写文章的才子
- 参寥和尚:超脱尘世的诗僧,诗如野鹤清鸣
- 江瞻道:清贫却仁义,深受乡邻敬重
- 徐仲举:五十岁仍孝顺父母,文风豪迈,喝酒爽快却安贫乐道
- 周楚望:常赠精美诗作,文采如锦绣般灿烂

第三部分:物是人非(后续转折)
笔锋一转,写出这些好友的现状:
- 蔡子已逝,遗作无人整理
- 参寥和尚漂泊江汉
- 徐子境遇凄凉无人举荐
- 只有周子偶尔来信
其他人更是音讯全无。诗人用"寥落星辰"比喻朋友四散,道尽人生聚散无常。

第四部分:现实孤寂(结尾)
如今诗人身处穷乡僻壤,周围多是庸俗之人,勉强应酬却无真心。虽然春光明媚,却无人共赏。最后以"笼中鹤"自比,在桃李纷飞中写下长歌寄托思念,让东去的飞云捎去心意。

诗歌亮点:
1. 对比手法:热烈的回忆与冷清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
2. 细节传神:用"大盏若鲸吞"写豪饮,用"野鹤唳秋旻"形容诗风,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3. 情感真挚:没有华丽辞藻,平实的叙述反而更显深情
4. 结构巧妙:从惊春→忆友→伤逝→叹今,层层递进

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最珍贵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时光无情,再好的朋友也难免离散,唯有将这份情谊珍藏在记忆中。诗人教会我们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聚散离合,在孤独中依然保持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