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壮志难酬的壮士形象,通过他和战马"紫骝"的遭遇,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
开头用夸张手法写太行山高耸入云,暗示前路艰险。壮士骑着紫骝马踏上万里征程,却发现天地间连飞鸟都没有,万里冰霜,一片荒凉。这里用环境描写烘托出孤独绝望的氛围。
接着描写战马的状态:毛发脱落、骨瘦如柴,连草料都吃不上。壮士的佩剑生锈无声,人也面容憔悴。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英雄落魄的窘境。
最后写壮士归来时的场景:战马步履蹒跚,踌躇不前。用"郭隗已死"的典故,暗指当今已没有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的明君,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地方)也不复存在。放眼望去,万里征途只剩尘埃,暗示理想破灭的绝望。
全诗通过战马和壮士的互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在黑暗时代,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深沉悲哀。语言质朴有力,画面感强,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那份壮志未酬的苍凉。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