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赵太史尔锡喜灯花见寄
萧条空斋夜,灯烬花蕊灿。故人忽诗来,尺素写强半。
取诗就灯窥,读之百忧散。锵然球玉鸣,烂若盘珠转。
缅怀琼瑶报,面目良有腼。想当孤咏时,焚香坐清宴。
深忧渺江湖,信断衡阳雁。兵戈久未息,畴与当一面。
空抱济世奇,回肠不成断。啸歌自发舒,托寓复冲淡。
旨哉非浪言,三复吾不厌。起舞唾壶缺,顾影巾纱岸。
空囊获至宝,富贵俄可办。灯花信有徵,钱财奚足愿。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孤独的夜晚,诗人收到朋友寄来的诗信后,内心从忧愁转为豁达的过程。
开头描写了诗人独自在空荡荡的书斋里,灯芯燃尽时爆出灯花的场景。这时突然收到老朋友寄来的诗信,诗人迫不及待地凑近灯光阅读。读着读着,所有的烦恼都消散了——朋友的诗句像美玉碰撞般清脆悦耳,像珍珠在盘中滚动般光彩夺目。
诗人想起自己还没给朋友回信,感到有些惭愧。他想象朋友独自写诗时的情景:点着香,安静地坐着。想到战乱未平,朋友远在江湖,音信难通,诗人不禁忧心忡忡。他空有济世之才却无处施展,内心纠结不已。
但朋友的诗给了他力量。诗中既有慷慨激昂的豪情,又有淡泊超脱的意境。诗人反复诵读,越读越喜欢,甚至激动得手舞足蹈,帽子都歪了。虽然生活清贫,但得到这样的好诗就像获得至宝,比发财更让人快乐。最后诗人感叹:灯花爆开果然是好兆头,钱财算什么,有这样的知心朋友才是真正的幸福。
全诗展现了真挚的友情如何驱散孤独,艺术如何抚慰心灵。最打动人的是诗人从"百忧散"到"富贵俄可办"的心境转变,说明精神财富远比物质重要。灯花这个意象贯穿全诗,既是实景描写,也象征着友情的温暖和诗歌的光芒。
潘希曾
潘希曾,浙江金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灾异奏陈八事,指斥近幸。出核湖广、贵州军储还,不赂刘瑾,刘瑾大怒,矫诏廷杖除名。刘瑾伏诛,起迁吏科右给事中。嘉靖中历太仆卿,伏阙争大礼。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筑长堤四十余里,期年而成。历兵部左右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四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兵部尚书。有《竹简集》及《奏议》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