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

一簇高低近翠微,碧云红树静依依。
枝垂硕果霜初落,鸟露危巢叶渐稀。
僧寺楼台临竹坞,人家烟火隔柴扉。
半竿落日斜明处,又见松头一鹤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秋日山林画卷,用通俗的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1. 画面感强,层次分明
前两句像用无人机航拍:近处是高低错落的树林("一簇高低"),远处是青翠的山影("翠微"),碧蓝的天上飘着云,红黄相间的树叶安静地挂在枝头("碧云红树静依依")。整个画面有远有近,有静有动。

2. 秋天特有的细节
诗人捕捉到典型的秋日元素:树枝被果实压弯(说明丰收),初霜降临(点明季节),鸟巢暴露在稀疏的树叶间(树叶凋零),这些细节共同营造出浓浓的秋意。

3. 人间烟火气
后四句把镜头拉近:竹林后的寺庙楼台("临竹坞"),柴门后升起炊烟的人家("烟火隔柴扉"),落日余晖中归巢的仙鹤。这些景物让画面有了生活气息,寺庙与民居的对比也增添了趣味性。

4. 动静结合的美
全诗表面写静景,但暗藏动态:霜在"落"、叶在"稀"、鹤在"归",连炊烟都是飘动的。这种静中有动的写法让画面活了起来。

5. 温暖的情感基调
虽然写秋天,但没有悲凉感。红树、硕果、烟火、归鹤等意象都带着温暖,落日也是"半竿"(柔和的光线),整体给人安宁满足的感受。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普通人能看懂的语言,把常见的秋景写出新意,像一部风景短片,既有大场景又有小细节,最后用归鹤点睛,让人感受到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之美。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