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景时墨竹二首其二

楚山脩玉淩云起,影落谁家画屏里。
断粉残香夜不收,寒枝只是生秋米。
多情遗牒度湘皋,别有篬筤节更高。
为君饮尽上池水,看此毵毵长凤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墨竹图,充满文人雅趣和自然意趣。前四句写画中竹子的神韵:楚山(泛指南方)的竹子像美玉般挺拔入云,影子仿佛落进了谁家的画屏。夜晚画上的竹影伴着残留墨香无人收拾,枯瘦的竹枝在秋意中如同结出米粒般的斑驳墨点。这里用"秋米"的比喻既写实(墨点)又传神(秋意),把静态的画作写出了生命力。

后四句转向观画感受:多情的画作(遗牒)越过湘水而来,画中青竹(篬筤)的节操比真竹更高洁。诗人说要为赏画喝干"上池水"(传说能明目的仙水),只为看清这些细密如凤毛的竹叶。最后用"凤毛"这个珍贵意象,既形容竹叶的精美,又暗含对画家高超技艺的赞叹。全诗把观画过程写得如痴如醉,展现了文人"以画寄情"的传统,画中竹子的清高气质也隐喻着文人理想的人格追求。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