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猫的形象暗喻人性与社会现象,语言幽默却意味深长。
首联写猫在人前卖乖讨巧("妙矣呼"是模仿猫叫),每天爬上爬下("缘木"指爬树)只为求得好处,暗讽某些人善于表演、趋炎附势。
颔联用两个典故:冯谖弹剑索要鱼肉,比喻猫讨食;秦宫里的蝴蝶梦,暗指猫看似悠闲却暗藏心机。说猫既像要饭的,又像做白日梦的,活灵活现。
颈联更犀利:猫号称能抓老鼠,但老鼠早跑了(讽刺某些人光说不做);再看猫那张脸,和老虎有啥区别?(暗示表面温顺,实则凶狠)
尾联突然提到鲁迅——当年鲁迅用竹竿赶猫,现在老头老太太("叟女")却慌慌张张忙着画猫。这里有两层讽刺:一是世人容易遗忘教训(鲁迅批判过的现象又卷土重来),二是现代人只顾欣赏猫的表面可爱("画渠"指画猫),却忽略了它的本性。
全诗像一则黑色寓言:表面上写猫的狡黠,实则揭露某些人虚伪、势利、欺软怕硬的嘴脸。最妙的是结尾——当社会只热衷于给"猫"画像时,谁还记得它偷鱼赶鼠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