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富饶景象,同时暗含对官府苛政的讽刺。
前两句用数字展现震撼的视觉画面:三十六条河流波光粼粼像镜子般闪亮,九千多顷稻田丰收的稻谷能装满无数车辆。这里"光夺鉴"的比喻让水面反光的耀眼感跃然纸上,"稻盈车"则用夸张手法突出粮食的丰足。
后两句笔锋一转,质问官府:什么时候开始,征税的官员只顾搜刮微小利益,却不顾绍兴地区数万百姓的死活?"微利"与"数万家"形成强烈对比,揭露了统治者贪小失大的荒唐。一个"何年"的质问,既表达愤慨又暗含无奈。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先给壮美的自然风光特写,突然镜头拉远露出背后民不聊生的真相。诗人用美景反衬民生疾苦,比直接哭诉更有冲击力,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的智慧所在。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