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
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
中堂高且新,四时登牢蔬。
前荣馔宾亲,冠婚之所于。
庭内无所有,高树八九株。
有藤娄络之,春华夏阴敷。
东堂坐见山,云风相吹嘘。
松果连南亭,外有瓜芋区。
西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虚。
山鸟旦夕鸣,有类涧谷居。
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疏。
恩封高平君,子孙从朝裾。
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
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
问客之所为,峨冠讲唐虞。
酒食罢无为,棋槊以相娱。
凡此座中人,十九持钧枢。
又问谁与频,莫与张樊如。
来过亦无事,考评道精粗。
跹跹媚学子,墙屏日有徒。
以能问不能,其蔽岂可祛。
嗟我不修饰,事与庸人俱。
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
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韩愈作《示儿》诗,元和十一年,作《符读书城南》。后世对退之示儿诗争议颇多。如苏东坡称“退之示儿云云,所示皆利禄事也”。邓肃:“用玉带金鱼之说以激之,爱子之情至矣,而导子之志则陋也。”后世反驳的说法也很多。

现代解析

这首诗叫《示儿》,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描写自己京城生活的诗。下面我们用现代语言来分析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首先,王之涣讲述了自己来到京城时,只带了一捆书,经过三十年的辛勤努力,终于有了自己的一所房子。他说,这房子并不豪华,但对于他来说已经足够了。这里体现了一种简单知足的生活态度。

诗中,王之涣描述了自己的房子:中堂宽敞明亮,四季都有新鲜的蔬菜;前厅常有人来吃饭,举办婚丧嫁娶;院子里有几棵高大的树,春天时藤蔓爬满树干,夏日里树荫可以遮阳;东边的堂屋可以看到远处的山,云风交加;南边的亭子外有种植瓜果和芋头的地方;西边的屋子里虽然不多,但槐树和榆树遮天蔽日,环境幽静;早晨,山鸟的鸣叫声就像住在山涧里一样。

诗中还提到,他的妻子负责管理北堂,照料家人;他被封为高平君,子孙世代为官;家门前来的客人都是朝廷的官员,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佩戴着玉带和金鱼。王之涣并不关心这些官员的地位高低,而是与他们一起谈论唐虞时期的故事,饮酒作乐,下棋玩牌。

然而,王之涣发现,这些官员们虽然才华横溢,却容易陷入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他感叹自己不懂得修饰自己,与普通人一样。他觉得自己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要努力融入这个朝廷,与这些官员为伍。

最后,王之涣以诗的形式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迷失自己的初心,要努力成为一个有才华、有担当的人。

这首诗的精髓在于,它描绘了一个平凡人通过努力,最终获得幸福生活的故事。同时,诗中表达了一种对简单、知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朝廷官员的无奈和感叹。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充满了哲理,让人读后深受启发。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