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秦德久守安丰

师行朔野不记年,两淮千里无炊烟。
君王偃革似建武,始遣循吏来安边。
今日安丰非故垒,夜闻夷⑴歌隔淮水。
况当两国不交兵,高堑深沟岂须尔。
朝不鸣刁夜灭烽,吉语上闻天自喜。
但令南亩栖馀粮,尽驱流冗归故乡。
会见今年八九月,处处枣红梨子黄。
四郊无兵门有戟,淮上山青淮水碧。
樽前一曲柳枝歌,酿酒击鲜公燕客。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平息后,边境地区恢复和平生活的景象,充满了对安定生活的赞美和欣慰之情。

开头四句讲的是:军队在北方荒野行军多年,导致两淮地区千里无人烟。如今君王停止战争(像东汉光武帝那样实行休养生息),开始派官员来安定边境。这里用历史典故暗示当前统治者的英明。

中间部分描写和平景象:如今的安丰城已不是当年的军事堡垒,夜晚能听到淮河对岸的民歌。两国停战后,那些高墙深沟的防御工事都用不上了。早晚都听不到警报声,好消息传到朝廷,皇帝自然高兴。

接着诗人展望未来:只要让农田有收成,把流亡的百姓都送回故乡。可以预见八九月时,到处都会是丰收的景象(枣红梨黄)。这里用具体的物象生动表现了和平带来的富足。

最后四句是温馨的画面:城外没有驻军,城门却有仪仗。淮河山水青碧美丽。官员们在酒宴上听着《柳枝歌》,享用美酒鲜肉。通过官员宴饮的场景,侧面反映太平盛世的悠闲。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战乱与和平)、具体意象(炊烟、民歌、枣梨等)和生动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珍视和赞美。语言朴实自然,画面感强,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从战乱到和平的转变带来的喜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