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十三首 其二

寒池冬不流,落叶塞泉罅。
东风日夕来,春色到山舍。
杖藜绕东溪,流水清可架。
叠石引之来,潺潺到深夜。
平栏朝可鉴,倒影见亭榭。
清风起修篁,翠鸟亦来下。
天和人意舒,春暖景物姹。
歌此濯缨诗,尘埃欲高谢。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去春来的自然变化,以及人在其中的闲适心境,充满生活气息和画面感。

前四句写季节转换:冬天结冰的池塘开始融化,落叶堵塞的泉眼重新流动。春风日夜吹拂,山间小屋也染上春色。这里用"塞""流""来""到"几个动词,生动展现了春天唤醒万物的力量。

中间八句聚焦春日闲趣:诗人拄着藜杖沿溪而行,用叠石引水造景,听整夜潺潺水声。清晨在栏杆边看亭台倒影,清风拂过竹林,翠鸟飞落枝头。这些细节像一组镜头,从引水造景、静听水声,到观赏倒影、观察鸟雀,层层递进地展现人与自然的互动。

最后四句抒发感受:天气晴好让人心情舒畅,春暖花开景物明艳。诗人唱着《沧浪歌》中"濯缨"的典故(比喻超脱尘世),表达想要远离俗世烦扰的愿望。结尾的"尘埃"暗喻世俗琐事,"高谢"指洒脱告别,传递出隐逸之趣。

全诗妙在两点:一是用"叠石引水"这样具体的生活化场景,替代空泛的抒情;二是通过"翠鸟亦来下"这种不经意的小细节,让春天的生机自然流露。读起来仿佛能看见诗人慢悠悠地改造庭院,与自然对话的自在模样。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