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雷雨夜的江边景象,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开头两句写景:新月在川西渐渐隐没,湿漉漉的云层铺展千里,像鱼鳞一样闪着白光。这里用"白鳞鳞"这个比喻很形象,让读者能想象出乌云密布却又泛着微光的天空。
中间四句写雷雨来临时的变化:雷声仿佛要惊醒冬眠的蛟龙,春雨的气息能让草木重获生机。戍楼传来的号角声在积水上显得格外寒冷,暮色中的林间闪烁着磷火般的微光。这几句把自然现象拟人化了,雷雨不是简单的天气变化,而是具有唤醒生命的力量。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受:孤舟在空旷的江面上摇曳,诗人把渔夫的蓑衣当作陪伴。这里透露出一种孤独感,但又有随遇而安的豁达。
全诗最精彩的是把雷雨夜的压抑与生机并置:既有"戍角吹寒"的寒意,又有"草木春"的希望;既有"愁燐"的阴郁,又有"蛟龙蛰"的活力。诗人用细腻的观察,把一场普通的雷雨写出了层次感,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