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詹事孝仪画像

凤鸣时一闻,窅窕千秋长。
飞鹏上万里,重霄閟其光。
唶嗟天下士,有道不得行。
丹青貌颜色,揽图神扬扬。
此中含诚明,可以为世坊。
词林枝叶大,根柢谁持将。
风轮激海水,日夜沃扶桑。
自非此理存,斯文得不亡。
伟哉桐城公,管领翰墨场。
春云霭万卉,高议无否臧。
有时屈一指,詹事传芬芳。
昔余知詹事,公实告之详。
所得副所闻,历久弥炜煌。
自听山阳笛,感旧犹沾裳。
公今谢政归,云卧龙眠庄。
詹事有贤子,茧足陟涧岗。
乞公一纸书,细字森琳琅。
上言陈主恩,岁月游虞唐。
下言叙友谊,斐然及文章。
谓非子一言,实至名不彰。
余昧作者意,念古徒傍徨。
七哀难可继,一恸有馀伤。
纪事畏挂漏,选词愁仓皇。
惟贤故知贤,举纲目以张。
以兹示来哲,笔简情无量。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文人写给一位退休官员(詹事)的画像题诗,通过赞美画像主人的品德和才华,表达了对其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开篇用凤凰和大鹏比喻(1-4句)
用凤凰偶尔鸣叫、大鹏飞上高空却隐藏光芒,暗指这位官员虽有治国才能,却因时代限制无法充分施展抱负。

2. 画像的深层意义(5-16句)
诗人说这幅画像不仅记录容貌,更蕴含主人的真诚品格,能成为世人榜样。接着用大树和海洋比喻文化传承,强调只有坚守正道("此理"),文化才不会消亡。特别提到"桐城公"(可能指桐城派文人)在文坛的地位,以及他对画像主人的赏识。

3. 个人交往回忆(17-26句)
诗人回忆自己通过"桐城公"的介绍认识这位詹事,多年后依然被他的品德感动。现在詹事退休归隐("云卧龙眠庄"),他的儿子跋山涉水来求题诗,信中既谈国事也叙友情,认为需要诗人的文字来彰显其父的美名。

4. 写作的敬畏之情(27-34句)
诗人自谦难以完美表达,担心遗漏重要内容或词不达意。最后点明主旨:真正贤能的人才能识别贤才,就像提起渔网总绳(纲)就能张开所有网眼(目),希望这篇简短的题诗能让后人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情谊。

核心思想
通过一幅画像,展现了一位怀才不遇却坚守道义的官员形象,强调真正贤能之士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诗中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如何让优秀品格被后世铭记"的思考,最后落脚于"真正懂人才的人才能让美德流传"这一深刻见解。

艺术特色
- 善用比喻:凤凰、大鹏、大树、海洋等意象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 层层递进:从画像表面到深层意义,再到文化传承的宏大主题
- 情感真挚:既有对长者的敬重,又有朋友间的温情,还有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