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犀 其二

苍苍珠树俯寒流,析木津头戏拍浮。
褐凤抟风朝紫极,砚蟾滴露写清秋。
返魂香倩罗裳贮,碍月枝凭玉斧锼。
夜景未阑清入骨,萧萧鳞甲卧痴虬。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木犀(桂花)的清幽画卷,充满神话色彩与文人雅趣。

前两句勾勒环境:高大的桂树("珠树")倒映在寒凉溪流上,诗人像在银河渡口("析木津")戏水般闲适。这里用"戏拍浮"的俏皮动作,消解了秋夜的寂寥。

中间四句展开奇幻想象:褐羽凤凰乘风飞向天宫("紫极"),砚台边的蟾蜍("砚蟾")滴露研墨,仿佛在书写秋天。桂花香像被罗裙兜住的还魂仙药,繁茂的枝桠需用玉斧修剪才能让月光透入。这些意象将桂花香与神话典故巧妙融合,展现文人案头雅趣。

结尾回归现实:夜未深时,清凉已沁入骨髓,月光下桂花树影如盘踞的蛟龙鳞甲。最后"痴虬"二字尤为传神,既写树影盘曲之态,又暗含诗人沉醉其中的痴迷状态。

全诗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将普通的秋夜赏桂写得仙气缭绕。诗人用神话道具(玉斧、罗裳)和仙家意象(凤凰、蟾蜍)包装日常生活,展现了中国文人"物我交融"的审美传统——一棵桂花树能引发通天彻地的遐想,一滴秋露可化作书写季节的墨汁。这种将平凡事物诗化的能力,正是古典诗词最动人的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