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
标题是《送杨六望赴金水》,很明显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对象是杨六望去金水(可能是某个地名或者职位)。
首句“借问梁山道,嵚岑几万重。”描绘了通往目的地的道路崎岖不平,障碍重重。“嵚岑”这个词用来形容山的高峻和险峻。
第二句“遥州刀作字,绝壁剑为峰。”进一步描绘了道路的艰险。这里的“遥州刀作字”可以理解为远方的州用刀刻出来的文字(可能是指地理标记或者碑文),“绝壁剑为峰”则是形容山峰如同利剑一般直插云霄。
接下来的“惜别路穷此,留欢意不从。”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别的惋惜之情。尽管有万般不舍,但别离是必然的,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留下更多的欢乐记忆。
然后,“忧来生白发,时晚爱青松。”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虽然人生易老,但应该像青松一样坚韧不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接下来的“勿以西南远,夷歌寝盛容。”可以理解为诗人告诉朋友不要因路途遥远而有所顾虑,即使到了远方,也要保持自己的本色,勇敢地唱出自己的歌(夷歌可能是指少数民族的歌或者代表远方的歌声)。
最后两句“台阶有高位,宁复久临邛。”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鼓励和祝愿。台阶虽高,但只要努力攀登,就能到达高位。而临邛(可能是指某个地方或者某种境遇)也许并不好久留,但只要有决心和勇气,就能应对各种挑战。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通往目的地的道路艰险,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别的惋惜和对未来的期许与祝愿。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