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祖伏驮密多尊者赞

默坐半百春,无喜亦无瞋。东西行七步,抖擞旧精神。

现代解析

这首小诗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得道高僧的修行境界和顿悟瞬间。

前两句"默坐半百春,无喜亦无瞋"说的是这位尊者五十年来静坐修行的状态。"半百春"就是五十年,用"春"代指年份显得很有诗意。这五十年里他始终保持内心平静,不被喜怒哀乐所困扰,达到了超脱世俗情绪的境界。

后两句"东西行七步,抖擞旧精神"突然有了动作变化。尊者只是简单地来回走了七步,却像充电一样焕发出新的活力。"抖擞"这个词用得特别传神,就像我们说的"精神为之一振"。这里的"旧精神"不是指衰老,而是指他修行多年积累的内在力量。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用静坐五十年和行走七步的对比,展现了修行者从长期积累到瞬间开悟的过程。就像充电宝需要长时间蓄电,但释放能量就在一瞬间。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既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突然显现成果。

语言虽然简单,但把深刻的禅理说得明明白白,还带着画面感,读起来既好懂又耐人寻味。

释宗杲

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