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坐高明台

悔倚危栏望夕霏,临高无事亦依依。
天长去鸟几时返,风罢孤云何处归。
一世功名惭击节,百年耕凿愿忘机。
衔恩感旧谁能免,犹喜荒洲在日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晚坐高明台》描绘了一个人傍晚独坐高台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过往的遗憾,也有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开头两句写诗人后悔倚着栏杆看夕阳,因为登高望远总会让人思绪万千,即使没什么特别的事也会感到惆怅。这里用"悔"字点出登高带来的伤感是意料之外的。

中间四句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人生感慨。诗人看到飞鸟远去,不知何时回来;风停后孤云飘荡,不知归向何方——这其实是在比喻自己的人生:追求功名就像追逐飞鸟,最终可能一场空;而孤云无依的状态,正是诗人当下的心境。于是他感叹:这一生为了功名奋斗实在惭愧,不如像普通人那样耕种劳作,过简单的生活。

最后两句是自我宽慰:感恩和怀念过去是人之常情,但值得庆幸的是,眼前这片荒芜的沙洲还在夕阳的笼罩中,暗示虽然理想未实现,但还有眼前的平静生活。这里的"荒洲"可以理解为诗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全诗用登高所见引出人生思考,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活动巧妙结合。诗人从最初的惆怅,到中间的自我反省,最后找到心灵慰藉,情感脉络清晰。诗中"飞鸟""孤云"等意象生动贴切,让抽象的感慨变得具体可感。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