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三 败棋赋梅雨

漠漠轻云拨不开。江南细雨熟黄梅。有情无意东边日,已怒重惊忽地雷。

云柱础,水楼台。罗衣费尽博山灰。当时一识和羹味,便道为霖消息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江南梅雨季节的独特氛围,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了人在潮湿闷热环境中的微妙感受。

上片开头用"轻云拨不开"形容梅雨季节天空总是阴沉沉的,就像一块湿毛巾怎么拧也拧不干。"江南细雨熟黄梅"点明地点和时令,绵绵细雨催熟了黄梅。接着用拟人手法写天气变化无常:太阳刚露脸又躲回去,突然炸响的雷声把人吓一跳。

下片转向生活场景。"云柱础,水楼台"六个字就勾勒出潮湿环境:柱子返潮像在冒汗,楼台笼罩在水汽中。衣服怎么也晾不干,熏衣服的香料都烧完了。最后两句突然转折,由眼前梅雨联想到"和羹"(宰相治理国家),似乎在说:经历过梅雨的人,才会懂得及时雨的可贵。

全词妙在把恼人的梅雨写得生动有趣,既有"衣服总晾不干"的生活烦恼,又有"忽晴忽雨"的天气戏剧性。最后两句的联想,让普通的雨季景象突然有了深意,好像在说:生活中的不顺就像梅雨,但经历过才知道,适时而来的"好雨"多么珍贵。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