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于惠临洮赐砚歌

蒙将军扫中山敌,归向临洮斲地脉。
刓出坚珉三尺碧,祖龙爪端五花黑。
一时漆合毛颖交,千古泓开墨君宅。
临洮金人血中土,天画此石归沙碛。
歙州龙尾近足致,端溪鹆眼新堪惜。
淳熙主人眷西顾,玉堂昼草平番檄。
中涓但睹天颜喜,学士惊传百朋锡。
小击疑闻泗滨磬,捧来似剖蓝田璧。
宸章姓字刻琬琰,烟霞不散乌皮席。
后四百年竟谁在,楚人弃弓楚人得。
张生豁达烟过眼,王子贪馋咽生液。
呜呼右军风字世不见,令我青箱久无色。
珍重题诗一报张,夙生或结词林识。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朋友赠送一方珍贵砚台的故事,通过砚台的历史传承表达对文人雅士精神的赞美。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8句)用神话色彩讲述砚台原料的来历。把砚石比作秦朝大将蒙恬平定中山国后,从临洮地下挖出的宝玉。说这石头带着秦始皇的印记("祖龙爪端"),天生就该用来制作文房四宝。这里用"漆合毛颖"(毛笔)、"墨君宅"(砚台)等拟人化描写,把文具写活了。

第二部分(中间12句)像纪录片般展现这方砚台的传奇经历。从南宋淳熙年间开始,这砚台曾是皇帝奖赏给功臣的珍宝("百朋锡"指厚赏),上面刻着皇家题字("宸章")。诗人用"蓝田璧"(名贵玉石)、"琬琰"(美玉)等比喻,又用敲击会发出音乐声("泗滨磬")的想象,极写砚台的珍贵。

第三部分(最后6句)落到现实。四百年后砚台流落到朋友手中,诗人用"楚人得弓"的典故说明宝物终归懂它的人。最后用王羲之(右军)的典故,说没有好砚台就像书法家失去利器,暗示这方砚台重新点燃了自己的创作热情。结尾的"词林识"点明文人之间的知音情谊才是真正的珍宝。

全诗妙在把一方砚台写成穿越时空的见证者:既是天地精华的结晶,又承载着历代文脉,最终成为联结两位当代文人的情感纽带。诗人用"血中土""烟霞不散"等充满画面感的词句,让坚硬的砚台有了生命温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