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艹中大下虫}

壁间吟不待秋时,吟苦中宵动客悲。
劝汝不须催妇织,家家五月卖新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农村五月蚕丝丰收时的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巧妙的对话传递出深刻的社会现实。

前两句写夜晚的纺织场景:墙上蟋蟀(诗题中的虫)还没到秋天就开始鸣叫,它的叫声在深夜里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感到悲伤。这里用蟋蟀的鸣叫引出纺织娘的辛劳,暗示农村妇女夜以继日地劳作。

后两句是诗人对蟋蟀说的话:劝你别再催促妇女织布了,因为家家户户五月都在卖新收获的蚕丝。这里暗含讽刺——虽然蚕丝丰收,但农民们不得不立即卖掉新丝,暗示着沉重的赋税或债务压力。诗人通过蟋蟀这个小小昆虫的视角,展现了农民即使丰收也难逃贫困的悲惨处境。

全诗用日常生活中的小虫子和纺织场景,反映了古代农民"丰产不丰收"的生存困境,语言朴实却意味深长。蟋蟀的鸣叫既是自然现象,又象征着催逼农民劳作的压迫力量,这种将自然景物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写法,让诗歌既有生活气息又具有批判力度。

叶茵

吴江笠泽人,字景文。不慕荣利,萧闲自放,名其所居曰“顺适堂”,与徐玑、林洪相唱和。其诗闲雅清矫,与魏野、林逋风格相近,如《古意》、《竹风水月》等多为淡泊清雅之作。著《顺适堂吟稿》五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