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橦花
炎方有橦树,衣被代蚕桑。
舍西得闲园,种之漫成行。
苗生初夏时,料理晨夕忙。
挥锄向烈日,洒汗成流浆。
培根浇灌频,高者三尺强。
鲜鲜绿叶茂,灿灿金英黄。
结实吐秋茧,蛟洁如雪霜。
及时以收敛,采采动盈筐。
缉治入机杼,裁剪为衣裳。
御寒类挟纩,老稚免凄凉。
豪家植花卉,纷纷被垣墙。
于世竟何补,争先玩芬芳。
弃取何相异,感物增惋伤。
舍西得闲园,种之漫成行。
苗生初夏时,料理晨夕忙。
挥锄向烈日,洒汗成流浆。
培根浇灌频,高者三尺强。
鲜鲜绿叶茂,灿灿金英黄。
结实吐秋茧,蛟洁如雪霜。
及时以收敛,采采动盈筐。
缉治入机杼,裁剪为衣裳。
御寒类挟纩,老稚免凄凉。
豪家植花卉,纷纷被垣墙。
于世竟何补,争先玩芬芳。
弃取何相异,感物增惋伤。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种植棉花的全过程,并对比了劳动价值与富人享乐的差异,传递出深刻的社会思考。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种植过程(前12句)
生动描写了从初夏播种到秋季收获的全过程: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地、细心浇灌,看着棉苗长到三尺高,开出金黄花,最终结出雪白棉桃。动词"挥锄""洒汗"等让劳动场景跃然纸上,而"鲜鲜""灿灿"等叠词则让读者感受到作物生长的蓬勃生机。
2. 实用价值(中间6句)
收获的棉花经过纺织变成衣裳,让全家老小免于受冻。这里用"御寒类挟纩"(像裹着丝棉般暖和)的比喻,强调棉花实实在在改善民生的价值。
3. 社会对比(最后6句)
笔锋一转,批评富人只顾种植观赏花卉来装点围墙。通过"于世竟何补"的反问和"弃取何相异"的对比,诗人揭示社会不公:真正有用的作物反被轻视,而华而不实的东西却受追捧。结尾"感物增惋伤"直接抒发了对这种价值观错位的痛心。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种棉花的完整叙事,构建起理解农民艰辛的共情通道
- 通过"汗水-收获-温暖"的正向循环,展现劳动创造的真实价值
- 最后的社会对比像一记警钟,引发对资源分配、价值评判的反思
- 语言如"洒汗成流浆""采采动盈筐"等既形象又富有节奏感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在具体的劳动画面与鲜明的社会对比中,自然体会到对劳动者的敬意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这种"展示而非讲述"的手法,使诗歌既有感染力又有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