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盏废弃的灯台为引子,道出了时光流逝与人生际遇的深刻感悟。
前两句写灯台被丢弃在地的凄凉,但诗人想起它曾经勤勉燃烧、照亮黑夜的过往。这里用"焚膏"(燃烧灯油)暗喻努力付出,形成今昔对比。
中间四句点明哲理:灯光本身没有变化,变的是人们看待它的眼光。有人觉得灯光短暂,有人觉得长久;有人像借藜草火光读书的学者般珍惜光明,有人却像嫌弃夜明珠太亮那样不懂欣赏。诗人用"藜火"(贫寒学者的灯光)和"珠光"(富贵人家的珠宝)两种意象,展现不同人对待光明的态度差异。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自我宽慰:明知无法留住全部光辉,但仍愿像黄昏的余晖般,在有限时间里继续发光。斜曛(夕阳余光)的比喻特别动人,传递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坚持。
全诗妙在将日常物件写出深沉人生况味。那盏被丢弃的旧灯,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辉煌与失落,而诗人教会我们:价值不在于外界的评判,而在于自己是否始终怀有发光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