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冬夜里的生活场景,充满了细腻的感官体验和生动的生活趣味。
前两句写诗人病中畏寒的状态:生病的身体在寒夜里冷得受不了,只能围着火炉取暖,但门窗缝隙里钻进来的冷风依然让人瑟瑟发抖。"塞向"指用东西堵住门窗缝隙,这种细节描写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冬夜的严寒。
中间四句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进一步渲染寒冷:壶里的水声听起来像在抽泣(暗示水快烧干了),昏暗的油灯因为低温而凝固(古代油灯用动物油脂,低温会凝结),半夜醒来恍惚以为下雪了,早晨的唾沫都快结冰了。这些描写把抽象的"冷"转化成了可听、可见、可感的具象体验。
最后两句突然笔锋一转,写到了家里的猫:猫咪贪恋炉火赶都赶不走,蜷缩着身子像只刺猬,嘴里还叼着鱼干("衔蝉"是猫的雅称),躲在有棱角的炉子后面。这个温馨的画面为寒冷的冬夜增添了一丝生气,也展现了诗人苦中作乐的幽默感。
全诗最妙处在于:明明写的是贫病交加的寒夜,却没有悲苦的抱怨,而是用敏锐的观察力和诙谐的笔调,把困顿的生活写出了诗意。特别是最后猫咪的登场,让整首诗顿时活泼起来,展现了古人"苦中作乐"的生活智慧。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