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将死之人对生命的最后感慨,用非常直白的语言道出了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不甘。
开头两句"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是说:当生命走向尽头时,活着的路突然变短了,而想到死后要走的黄泉路却那么漫长。这里用"生道"和"死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死亡的焦虑。
中间四句描绘了死亡场景:"怀恨"离开人世,"含悲"进入阴间,墓门一关就永远黑暗,再也见不到阳光。诗人用"隧门"(墓门)、"幽庭"(阴间)这些具体意象,把抽象的死亡变得很形象。特别是"幽庭岂复光"这一问,充满对永夜长眠的恐惧。
最后四句写墓地的凄凉景象:鸟儿在松树上哀鸣,风吹白杨发出呜咽声。诗人想起以前听别人说死亡很痛苦,没想到现在要亲身体验了。这里用"思鸟"、"哀风"的拟人手法,让景物都带着哀伤情绪,烘托出悲凉氛围。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一位老人临终前的自言自语,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最真实的恐惧。诗人把每个人都害怕却不愿直面的死亡话题,通过具体场景和切身感受写出来,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那种无助和哀伤。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和真挚情感,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