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家族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语言朴实但充满人生智慧。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父亲那辈没机会读书,但大儿子靠读书取得了功名。就像现在很多农村家庭,父母没文化,但拼命供孩子读书改变命运。"收功名□流"那个缺字可能是"显"或"耀",意思是读书让家族地位提升了。
中间四句是人生经验的总结:
1. "三年刻楮"用刻木雕的典故,说下苦功不会白费
2. "一鸣惊人"提醒人要沉得住气,成功需要积累
3. "大伸纡爽"说人生有起有落是常态
4. "力根本"强调要抓住读书这个立身之本
最后两句画面感很强:深夜山岭中,读书声和猿啼混在一起,秋天灯火通明的书房里,有人正在苦读。这个场景既写实又象征——就像现在寒门学子挑灯夜读,用知识改变命运。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朴素的价值观:承认现实差距(父辈没文化),但坚信读书的力量(儿辈逆袭),最后落在具体奋斗场景(夜读)。没有华丽辞藻,就像长辈在火炉边给你讲道理,但特别有说服力。
汪炎昶
汪炎昶(一二六一~一三三八),字懋远,婺源(今属江西)人。幼励志力学,受学于孙嵩,得程朱性理之要。宋亡,与同里江凯隐于婺源山中,名其所居为雪瓷,自号古逸民,学者称古逸先生。元惠宗至元四年卒,年七十八。有《古逸民先生集》二卷。事见本集附录《汪古逸民先生行状》。汪炎昶诗,以《宛委别藏》本为底本,并新辑集外诗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