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

身并琴床渐欲高,摩挲髻子爱蒲桃(髻名。)。
花篮香满鲜龙眼,绣袄寒生小凤毛。
大帻只须逢帝子,多金何必与儿曹。
葩经上口关雎熟,客至凭渠劝浊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充满生活情趣和温馨感。

前四句通过细节描写孩子的外貌和动作:孩子站在琴凳上显得更高了,小手摸着自己扎着"蒲桃髻"(一种像葡萄串的发型)的头发。花篮里装满香气扑鼻的新鲜龙眼,绣花小袄上装饰的凤毛在微寒中轻轻颤动——这些画面生动展现了孩子的童真和家庭的富足温馨。

后四句转向更深层的寄托:诗人认为孩子只需在重要场合得体大方("大帻"指正式场合戴的头巾),不必过早追求金钱;已经能熟练背诵《诗经》里的《关雎》,甚至能在客人来时帮着劝酒——这些既表现了孩子的聪慧懂事,也透露出长辈对孩子"知书达理"的期待。

全诗妙在将日常场景(吃龙眼、背诗)与人生期许自然融合,既写活了孩童的天真烂漫,又暗含"诗礼传家"的传统教育理念。那个在琴凳上踮脚、摸着发髻的孩子形象尤其鲜活,让读者仿佛看到自家孩子的可爱模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