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荣禄联
此一文忠,彼一文忠,彼弭乱之终,此酿乱之始,并宫府中外以调和,谁为罪魁,谁为功首,必有定论矣;
成也相国,败也相国,败不居其过,成则居其名,更戊戌庚子诸祸变,而竟生荣,而竟死哀,谓非厚幸欤。
成也相国,败也相国,败不居其过,成则居其名,更戊戌庚子诸祸变,而竟生荣,而竟死哀,谓非厚幸欤。
现代解析
这首对联是在评价晚清重臣荣禄的一生功过,用对比手法写得非常犀利。我们可以分两部分来理解:
上联用"两个文忠"做对比:
- 作者把荣禄和历史上另一位谥号"文忠"的名臣(可能指李鸿章)对比,说前者是"酿乱之始"(制造动乱的源头),后者是"弭乱之终"(平定乱局的人)。
- 暗指荣禄周旋于慈禧太后(宫)、朝廷(府)和外国势力之间搞平衡,质问到底他是祸首还是功臣。
下联用"成败相国"来讽刺:
- 说荣禄无论事情成败都挂着宰相头衔,失败时不担责(戊戌变法镇压),成功时抢功劳(庚子事变后议和)。
- 最后两句最辛辣:经历了这么多祸事居然能生前显贵、死后哀荣,简直是走了狗屎运。
全联就像给荣禄做"人生总结报告":
1. 用重复句式(彼一/此一,成也/败也)增强讽刺效果
2. 通过戊戌变法、庚子事变这些历史事件坐实他的责任
3. 表面说"必有定论",实则已经给出负面评价
4. "厚幸"一词看似夸赞,实则是说他不配这样的待遇
这种对联就像今天的"高级黑",看似客观评价,实则句句带刺,展现了传统文人用文字表达政治态度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