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翁郡伯自松移治皖江一时共为诗歌余亦有作

拯物藉仁人,资治惟神君。
神君天所赉,于以康斯民。
我公席世胄,荆玉早嶙峋。
藜光起声价,御笔垂丝纶。
发轫首秋曹,晋秩辉华绅。
心为明光烛,化雨沾无垠。
学邃若观海,交深如饮醇。
下车轸民疾,敷教俗乃敦。
煦煦就冬日,霭霭披青云。
困者渐以苏,休祯鬯群伦。
叩天呼借冠,情至童叟均。
我从弦歌里,爱颂堂阴新。
皖江古名郡,千里遍阳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在赞美一位叫刘怀翁的官员从松江调任到皖江(今安徽一带)时,百姓们纷纷写诗庆贺的场景。全诗用通俗的比喻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这位官员的仁德与才干。

开头四句说:拯救百姓要靠仁德之人,治理地方需要贤明的官员。这位刘大人就是上天赐予的福星,专门来造福百姓的。这里用"天所赉"(天赐的礼物)强调他的重要性。

接着用"荆玉"(荆山美玉)比喻他出身名门却谦逊有礼,像玉石一样温润坚实。说他年轻时就有好名声,连皇帝都亲自下诏书表扬他("御笔垂丝纶")。在刑部("秋曹"指刑部)工作时就表现突出,升官后依然保持本色。

中间部分具体描写他的为官之道:像蜡烛一样光明磊落,用教育感化百姓("化雨"比喻教育如春雨滋润),学问渊博如大海,待人真诚似美酒。刚到任就体察民情("下车轸民疾"),通过教化让民风更淳朴。他的温和像冬天的阳光,他的气度如天上云霞,让困苦的百姓逐渐过上好日子。

最后写百姓对他的爱戴:男女老少都舍不得他调走("叩天呼借冠"是求上天让他留任的典故),连诗人自己也在学堂里("弦歌里"指教育场所)写诗赞美他。把皖江比作沐浴在春风中,暗示他的治理让整个地区焕然一新。

全诗通过"美玉""蜡烛""春雨""冬日"等日常意象,把一位勤政爱民、德才兼备的官员形象描绘得亲切可感。没有刻意堆砌典故,而是用老百姓能理解的比喻,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清官良吏的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