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中描绘了他到达采石后,独自游览三元洞的情景,以及他内心的感受。
首先,诗人用“西来长江一万里”来形容他长途跋涉,终于抵达采石的喜悦。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一万里是一个很长的距离,诗人用这样的形容,表达了旅途的艰辛和到达目的地的喜悦。
“尽向石窦光中收”中的“石窦”指的是山石中的洞穴,诗人形容洞中的光线很美,如同收集了一万里长江的精华。
“回头沧海亦不远,初日欲上潮惊流”这里诗人把长江比喻成沧海,说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回头望去,那片大海也不远。同时,他又描绘了初升的太阳和波涛汹涌的潮水,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
“孤僧听惯亦不讶,枕上长江六时卸”这里的“孤僧”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或者是他遇到的僧人。诗人表示自己已经习惯了旅途中的孤独,对于长江日夜不停地流动,他已经不再感到惊讶。这里的“枕上长江六时卸”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日夜不停地流动,仿佛可以随时卸载在枕边。
最后一句“长明灯烬巳十年,空水光中不知夜”,诗人提到洞中的长明灯已经熄灭十年了,但他仍然可以在空旷的水面上看到夜晚的景象,这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也透露出他内心的一种超然和宁静。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旅途、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旅途生活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他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