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潭州诗二首》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绘了湖南湘江流域的风景与人文底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句写湘江贯穿南北的壮阔景象,"水悠悠"既说江水绵长,也暗含历史长河的流动感。"佳处中间冠十州"是说潭州(今长沙一带)是南方最出色的地方,比许多州郡都更有魅力。
第二句聚焦人文积淀:屈原的《离骚》写不尽这里的风物(楚客指屈原),唐代诗人们也在这里留下大量诗篇("分流"比喻不同风格的创作像支流般丰富)。这两句用"收不尽""尚分流"凸显了潭州文化的深厚底蕴。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个人感受:他重游故地,把眼前景色写成诗,连风景都仿佛在点头赞许(拟人手法)。"为点头"特别生动,既写景物的摇曳之态,又暗示自己的诗作得到了自然与历史的认可。
全诗精髓:通过"江水—历史—诗歌"的层层递进,展现潭州既是地理要冲,更是文化宝地。诗人用举重若轻的笔法,把对山河的热爱、对先贤的敬仰,都融进"寻景作诗"的日常场景中,让厚重的历史变得亲切可感。
谭申
潭州长沙人。徽宗政和五年进士。张邦昌以为屯田郎中,力拒之。高宗绍兴四年知筠州事,岁饥民不能输,请罢征,监司督益急,坐降秩。致仕归,民立祠祀之,号曰古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