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春二三月似夏,继冷雨相缠,寒殆烈于冬,对坳桃花爽然凋矣 其二

小窗淅沥幽谁听,长夜枯书已倦看。
短梦萧寥携薄雨,相将去作万家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乍暖还寒的早春景象,通过细腻的感官体验传递出人生无常的感慨。

前两句写实景:雨水轻轻敲打小窗的声音无人倾听,漫漫长夜里连翻书都感到疲倦。这里"幽谁听"三个字特别巧妙,既说雨声幽微无人注意,也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无人理解。读书读到厌倦,更显出长夜难熬的寂寥。

后两句转入虚写:短暂的梦境里带着细雨,这雨最终化作千家万户的寒冷。这里的"短梦"可以理解为春天的温暖转瞬即逝,"薄雨"变成"万家寒"的想象,把个人感受扩展成普遍的人生体验。诗人用雨由小变大的过程,隐喻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往往短暂,而艰辛却是常态。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天气变化和人生感悟自然融合。春天本应温暖却突然返寒,就像生活中期待的美好突然消逝。凋零的桃花、孤独的听雨、疲倦的夜读,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会,但表达得含蓄不哀怨,反而有种平静接受的味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