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读书人从年轻到壮年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全诗用简单自然的语言,表达了人生追求与孤独感。
前四句是回忆:诗人年轻时立志要攀登高山、周游四方,长大后真的去远方闯荡。他走遍名山,带着书和剑(象征文武双全)在各处停留。这里透露出读书人既想读万卷书,又想行万里路的理想。
中间四句转到思念:诗人在锦江(成都一带)思念友人,想到巴山(重庆一带)秋天落叶纷飞的景象。他希望能像峨眉山的月亮一样,把自己的身影投映在平羌江(岷江支流)中,随江水漂流到友人身边。这里用月亮和江水的意象,把无形的思念写得生动具体。
最后四句写孤独:诗人看到孤飞的鹤在寒云中悲鸣,感到自己和友人虽然心意相通(赏心),却被山水阻隔(隔欢爱),只能惆怅地望着远处烟雾笼罩的山峦。鹤的孤独形象和连绵的山峦,强化了诗人与友人不得相见的愁绪。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登山、行旅、月亮、江水、孤鹤等常见意象,把抽象的情感变得可感可知 2. 时间跨度从"弱龄"到"壮即",空间跨度从锦水到巴山,展现人生轨迹 3. 最后以景结情,烟峦的朦胧感让愁绪余味悠长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难过",而是通过行走的足迹、月亮的倒影、鹤的叫声这些画面,让读者自己感受到他的追求与孤独,这种含蓄的表达正是古诗的独特韵味。
郭贽
(935—1010)宋开封襄邑人,字仲仪,一作少仪。太祖乾德间进士。太宗尹京,因事藩邸。太平兴国初,擢著作佐郎,兼皇子侍讲。迁中书舍人,屡同知贡举,领京朝官差遣院。七年,为参知政事。次年责为秘书少监、知荆南府,禁淫祀,命撤祷雨之具投于江。入为盐铁使,于积逋多所蠲免。真宗即位,出知天雄军,入判太常寺、吏部流内铨。官至礼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有《文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