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漂泊者的心境,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深沉的愁绪。
前两句"不拟芙蓉佩,终焉挂寂寥"说主人公不愿像别人那样佩戴芙蓉装饰自己,最终只能独自面对寂寞。这里用"芙蓉佩"象征世俗的繁华,而选择不佩戴,暗示了与世俗的疏离。
中间四句勾勒出三个鲜明画面:百年人生充满波折(百年多事始),孤身漂泊千里之外(千里一身遥),燕子惊飞于华屋之间(巢燕惊华屋),猎鹰仰望辽阔天空(鞲鹰望碧霄)。这些意象形成强烈对比——燕子和华屋代表短暂的富贵,猎鹰和天空象征自由却孤独的追求。
最后两句"苍苍丛桂树,愁绝小山招"用丛生的桂树和小山的意象,将愁绪推向极致。桂树常象征高洁品格,而"小山招"可能暗指归隐的愿望,但"愁绝"二字表明这种愿望也难以实现。
全诗通过拒绝世俗繁华、漂泊孤独、仰望自由而不得、向往归隐却无路这一系列情感递进,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的典型心境:既不愿同流合污,又难以找到真正的归宿,最终陷入深深的孤独与忧愁。诗中动物与自然景物的意象运用,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能直观体会到这种复杂心境。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