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洛行
平田更无十里阔,何处知有天地宽。
男儿堕地六合志,抱此一寸常悁悁。
早年曾作天府客,长歌东出穆陵关。
关头仰天坐叹息,百年事业如弹丸。
乾坤只限衣带水,何繇万里窥中原。
只今文轨一朝混,地不改辟时易然。
斯须洛京见嵩华,咫尺孔林登泰山。
圣贤往迹正在此,譬若木水有本原。
北方学道古所贵,当年楚产皆其偏。
从来一气有旺歇,况及人事多移迁。
程门立雪道南后,幸此一脉犹绵延。
武夷考亭今洙泗,文公之学行八埏。
当时亦号小洛阳,游胡刘蔡居相联。
风流不减程邵马(隆武本作周邵),至今故老人(隆武本作犹)能言。
起来高(四库本作蒿)目视八荒,斯文一缕千钧悬。
人心不啻溺焚急,茫茫大柄伊谁颛。
但得人读周孔书,不患古道今无传。
图书龙马事阔远,荥河温洛仍当年。
畴分三三卦八八,举目法象非虚玄。
大哉伊亳一德书,此极翼翼甸幅员。
太平六典深识此,下方馀意公惓惓。
不惟周官列三百,更将仪礼陈三千。
成周致治绝千古,空馀轨则留残编。
尼山已叹凤不至,祇有梦寐相周旋。
从兹架漏过千载,何时赤子当息肩。
汉初自是有馀责,仁义经制皆蕝绵。
董公年老贾生少,至今秦法常袭沿。
娄敬一言岂通论,长雄气习争相挻。
绝爱东都一代治,犹是三代气象存。
泱泱思乐鼓钟地,冠带几万圜桥门。
尊师重傅古亦少,一变至道夫何难。
惜哉桓荣无此学,西方现出金光仙。
马来牛去事甚浅,自此正气常腥膻。
秣陵青山那得似,独有此地馀衣冠。
王通元经莫轻议,太和文治诚班班。
一时礼乐盛兴学,千闾万井皆均田。
殷周而下此一治,王苏诸老重讨论。
却恨晋阳好昌运,大纲不正他何观。
此几一失又几载,高天厚地衔深冤。
虽然正气当有合,古今良会应非悭。
书生杜门三十载,邂逅三生一日缘。
愿言挟册拜曲阜,更欲促驾窥涧瀍。
河南夫子倡道地,似闻荒草凝凄烟。
圣贤事事在耳目,依然昔日佳山川。
文公之道会当北,古今此理常往还。
昭代表章自此始,九州四海须同文。
大道久分要统一,皇极一建趋荡平。
老癃扶杖何日见,深衷寓此观洛篇。
尧夫卜宅太平日,有道经世常一元。
扬帆东南必沧海,振屐西北须昆崙。
鲁侯僖伯我有望,残山剩水难为妍。
现代解析
这首诗《观洛行》是一位海南文人的心灵独白,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全诗可以分成几个核心部分来理解:
1. 地理局限与志向的冲突
诗人开篇说自己生在海南群山之间,视野被山川阻挡,连十里的平地都少见。这种地理的封闭让他感到压抑,因为男儿本应有胸怀天下的志向。他回忆早年出远门到中原("天府"指富庶之地),站在穆陵关感叹人生短暂,像弹丸一样渺小。这里用"衣带水"形容地理阻隔,表达对中原文化的向往。
2. 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诗中提到洛阳、嵩山、泰山等文化圣地,强调圣贤思想如同树木有根、水流有源。他特别推崇朱熹(文公)的学说,把福建武夷山比作孔子讲学的洙泗,说当时学者云集如"小洛阳"。这里用"程门立雪"(学生恭敬求学的典故)比喻学问传承,担心文化血脉断绝,就像"一缕千钧"(一根丝悬千斤)般危险。
3. 对历史治乱的反思
诗人对比了理想中的周朝礼乐盛世和现实中秦汉以来的乱象。他批评汉朝虽然推翻暴秦,但制度上仍沿用秦法("贾生"指贾谊,曾建议改革);称赞东汉(东都)还保留了些三代(夏商周)的好风气,比如太学里万人求学的盛况。但惋惜后来佛教传入("金光仙"指佛像),冲淡了儒家正统。
4. 个人文化理想的寄托
最后诗人说自己闭门读书三十年,渴望去曲阜(孔子故乡)和洛阳(二程讲学处)朝圣。他相信朱熹的学说终将北传,文化会像"扬帆东南""振屐西北"一样覆盖四海。结尾用"残山剩水难为妍"暗示:破碎的山河需要文化来重整,表达重建文明秩序的期待。
全诗精髓:
这是一位边陲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命脉的深情凝视。诗人以海南人的独特视角,将地理的偏远转化为文化的焦虑,又在历史长河中寻找精神归宿。他把个人求学经历、对朱熹理学的推崇、对古代治世的追慕编织在一起,最终落点在"文化统一"的理想上——就像诗中所说"大道久分要统一",这种超越地域隔阂、以文明凝聚家国的思想,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