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城南观音院夜景,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禅意与自然之美。
前两句"柳色暗藏溪上寺,露华偏湿水边僧"像一组电影镜头:暮色中,柳树的暗绿掩映着溪边的寺院,露水打湿了在水边打坐的僧人。这里用"暗藏"二字巧妙写出了寺院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幽静感,"偏湿"则带着一丝俏皮,仿佛露水也懂得要滋润修行之人。
后两句笔锋转向更明亮的场景:寺门前,天色将暗未暗之际,荷花盛开得正好;池塘里,游鱼跃出水面,在夜灯映照下嬉戏。"荷花满"的"满"字用得极妙,既写数量之多,又暗含佛家"圆满"之意;而鱼儿"戏灯"的拟人化描写,让整个画面顿时活泼起来,打破了前文的静谧感,却又和谐统一。
全诗最妙的是明暗对比:前两句写暗色中的寺院,后两句写灯火下的生机;前静后动,却又都笼罩在暮色之中。诗人通过这些细节,把一座普通寺院写得充满禅趣和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修行之地并非死气沉沉,而是充满自然活力与佛家智慧交融的美。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