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人子朝暮出,倚闾尚徬徨。
千里与万里,极目何能望。
啮指忽心动,引领祇内伤。
伊余髫龀时,随侍于朐阳。
山城霜月苦,讲舍秋风凉。
母绩儿夜读,共此镫烛光。
儿方治《毛诗》,读至《四牡》章。
掩卷忽有感,清泪含两眶。
阿母顾儿笑,愿儿学范滂。
矧当太平时,驰驱敢或遑。
男儿志四海,安可恋故乡。
长跪谢阿母,教儿以义方。
忽忽四十载,膂力犹幸刚。
吁嗟奉英簜,何如萟稻粱。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母子亲情为主线,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一个游子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和人生感悟。

开头四句写游子离家后母亲的牵挂:儿子早晚在外奔波,母亲倚门远望却看不到踪影。"千里万里"的夸张手法,凸显母子相隔之远。接着用"啮指心痛"的典故(传说曾母咬手指时,远行的曾子突然心痛),表现母子间的心灵感应。

中间部分转入温馨回忆:童年时在朐阳城,母子在寒夜相伴——母亲织布,儿子读书。当读到《诗经·四牡》中描写行役之人的篇章时,儿子突然泪下。这里用"霜月苦""秋风凉"的环境描写,反衬出油灯下相依为命的温暖。母亲见状鼓励儿子要像东汉清官范滂那样志在四方,别恋家乡,展现出传统母亲"深明大义"的形象。

最后八句是人生感慨:四十年来身体虽健壮,但"奉英簜"(做官)的成就,反不如"艺稻粱"(务农)的平凡生活更实在。结尾的对比充满反讽,暗示对功名利禄的反思,流露出对平淡亲情的怀念。

全诗语言朴实如话,通过"夜读""掩卷""长跪"等生活细节,把严厉又慈爱的母亲形象刻画得生动感人。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当明白平凡生活的珍贵时,那个在灯下织布的母亲早已不在。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诗歌的永恒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