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豕

谁猎野豨归,雕胡此日磾。辕生老难刺,公子立能啼。

所贵膏弥脆,何由噬免脐。野人浑绝粒,一丈长青藜。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狩猎场景,通过野猪的命运折射出人世间的生存法则和贫富差距。

前两句写猎人带着捕获的野猪归来,准备用雕胡(一种植物)来烹煮。这里"磾"字用得巧妙,既指烹煮的动作,又暗示野猪生命的终结。

中间四句形成强烈对比:老野猪皮厚难宰杀,小猪崽吓得直叫唤。富人看重肥美的猪肉,穷人却连猪蹄都吃不上。诗人用"膏弥脆"形容肥美的猪肉,用"噬免脐"(连猪蹄都吃不到)突出穷人的窘迫。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山野之人虽然吃不上肉,却有一丈长的青藜杖相伴。这里的"青藜"既是实指手杖,也象征清贫自守的生活态度。诗人似乎在说:富人享受美味,穷人也有自己的活法。

全诗用质朴的语言,通过野猪这个意象,展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最精彩的是结尾的转折,让整首诗在讽刺之余又多了一份豁达。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