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晚清时期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写的,他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内心的愤懑和无奈。
前四句说的是现实困境:诗人说自己像汉代忠臣严安一样多次上书献策,但朝廷掌权的大臣们(枢臣)却因为害怕得罪人而不敢采纳。表面上官员们都喊着要为国而战(公忠争欲战),私下里却偷偷议和(私议酿成和),揭露了清政府的虚伪和软弱。
中间两句用两个历史人物作对比:提到张秉铨写了抗敌策略却没人用(仙隐留侯策),就像杜甫在秋天吟唱悲歌一样无奈。这里用张良(留侯)的典故暗示有救国良策却得不到重视。
最后两句点破残酷现状:边防形势依然紧急(防边仍孔亟),可朝廷居然说要停战(讵谓息兵戈)。"讵谓"二字充满讽刺,直指清政府自欺欺人的妥协政策。
全诗像一篇简短的时评,用"公忠-私议""献策-不用"的强烈对比,把晚清官场的虚伪、朝廷的昏聩写得入木三分。最后两句尤其有力,就像在质问:敌人还在家门口,你们怎么就敢说太平无事了?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沉痛,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